来源:海外网
(资料图片)
6月30日,高校毕业生(右)在与招聘企业工作人员交流。(图源:新华社)
202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1158万人的历史新高。高校毕业生就业事关高质量发展、民生福祉和社会稳定,是中国全社会关心的大事。面对当前青年面临的“求职难”问题,政府、企业、高校等各方正在汇聚合力,出实招、求实效,共同助力青年就业创业。
今年以来,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,国民经济整体恢复向好,稳就业政策持续显效,就业形势总体稳定。5月份,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.2%,与4月持平,失业率今年以来整体上呈现下降态势。但值得注意的是,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问题仍不容忽视,青年人就业压力依然较大,16-24岁青年失业率上升至20.8%,有600多万该年龄段的青年劳动者尚在寻找工作。
如何看待当前就业形势?一个大背景是,当前中国正在经历产业转型,数字化和绿色化是中国产业结构两大方向性趋势,传统产业内部的技术和实际产品结构也在发生升级,这推动了多样化的就业形态和就业结构调整。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劳动者的就业选择,增加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,这是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短期内不协调的必然现象。例如,在制造业中,随着工业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的应用,需要更多技术工人和工程师来维护和管理这些设备。在调整过程中,部分传统工作岗位可能会减少。
在看到困难的同时,也要看到劳动力就业市场的新机遇。
一方面,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,带动出现了一批具有相对成熟的专业和技能要求的新职业。2022年新修订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比2015年的版本净增158个新职业,既包括第一产业中的农业经理人,也有与数字经济密切相关的人工智能训练师,更有智能制造、区块链、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等先进制造业中的前沿职业。
从2019年开始,每年都会公布进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的新职业,但依然跟不上产业调整的速度。市场上不断涌现出在工作任务、技能要求、组织模式等方面不同于以往的新职业。每类新职业背后都是以新崛起的产业为基础的。新职业给劳动者带来了广阔职业发展空间和前景。同时,数字技术的进步使工作不再受限于时空,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工作方式和工作地点。传统的全职雇佣制度正在逐渐演变为灵活就业模式,如自由职业、兼职工作、远程办公等。
另一方面,在就业实践中,不少青年人选择了“轻创业”的模式获得收入,实现事业发展。“轻创业”指的是以小额投资、小规模经营、少人员运营为特点,一般依托数字平台实现的就业创业模式。这种模式允许青年人利用自己的技能和兴趣,发挥创新精神,开启自己的事业,可能为解决青年就业问题开辟出新道路。
随着数字平台发展,青年群体选择“轻创业”的数量规模在不断提升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《电商平台大学生就业创业研究报告》显示,大学生在电商平台的“轻创业”已初具规模,毕业两年内的应届毕业大学生在淘宝平台开店的规模达到51万。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《2019-2020微信就业影响力报告》显示,2019年微信小游戏开发者数量为10万人,到2023年开发者数量已经增长到30万人。
青年人选择“轻创业”,是因为依托数字平台可以对接较大市场需求,同时投入风险相对较小、运营条件成熟,几个人分工合理就可以实现产品开发。这样的“轻创业”既是青年人的就业机会,也是青年人的创业机会。
更要看到的是,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青年就业创业工作,连续出台就业见习、职业技能培训、税收优惠、稳岗返还、社保少缴缓缴、重点人群帮扶等一系列政策。近几个月来,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全力促发展惠民生的通知》,人社部、教育部等十部门实施2023年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,人社部部署启动2023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。国家还推动各类主体加大招聘力度,如延续实施国有企业一次性增人增资政策,引导公共部门加大补员力度等。各项政策共同发力,对于劳动力市场稳定,重点就业群体岗位帮扶等作用巨大。
从更长远看,随着产业转型深化,教育和培训体系会进行调整,就业结构会随之发生变化,就业困难局面将会得到相应缓解。
(张成刚,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)
海外网版权作品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
标签: